奈雪的茶再度陷入食品安全风波。
6月21日,有网友爆料称,在购买的奈雪小盒茉莉花茶中发现了一只完整的青蛙。流传于网络的照片显示,几乎喝至见底的茶杯内,漂浮着一只疑似青蛙的异物。该网友透露,这杯茶是去年凑单时买的,由于干蛙的尸体与白色茉莉花极为相似,冲泡时难以察觉。“当我发现的时候简直震惊至极,恶心到极点,这种心理阴影可能伴随我一辈子……无法想象嘴边竟然有只青蛙,真的太恶心了。”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6月22日,该网友发布后续消息,表示已将剩余的茶水和杯子密封,移交给奈雪的茶等待处理。对此,奈雪的茶回应称将依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并进行赔偿。6月23日,经理人网从该网友发布的内容中获悉,双方已达成协商,奈雪的茶已经支付了相应赔偿。
事件发生后,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介入调查,截止发稿时尚无最终结论。无论调查结果如何,此次食品安全事件无疑将严重动摇消费者对奈雪品牌的信任。而这也绝非奈雪的茶首次遭遇食品安全质疑。
回顾过往,2021年8月,新华社报道称,卧底调查揭露奈雪在北京两家门店存在多项卫生隐患,如蟑螂横行却无人理会,腐烂水果被继续使用,标签随意更换,员工不戴手套、抹布长期未清洗,日常卫生管理极为松懈,一旦监管到访才仓促应付。
展开剩余74%2022年5月,奈雪因“使用过期牛奶”被罚的消息引发微博热议。当时,天津和平区一家奈雪门店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出有一瓶开封后超期四天的高温灭菌奶,而该门店共采购了72瓶同批次牛奶。
进入2024年,北京消费者协会发布食品安全大检查通报指出,奈雪两家门店在落实相关责任方面存在缺失。同年,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2025年6月23日,奈雪累计收到2012起投诉,内容主要集中于“饮品中发现虫子”、“面包发霉”等食品安全问题。
每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奈雪的茶都会迅速公开道歉并承诺整改,但问题似乎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其供应链管理不到位,难以确保供应商持续符合质量标准,同时缺乏有效的人才吸引、培训及留存机制,导致运营管理存在短板。
不仅食品安全困扰着奈雪的茶,其经营业绩同样陷入瓶颈。
随着蜜雪冰城、甜啦啦等品牌在下沉市场发力,以及茶百道、古茗等平价品牌的积极扩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奈雪的“高端时尚”品牌定位逐渐成为其发展羁绊。
根据奈雪的茶2024年4月发布的年度财报,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49.21亿元,同比下降4.7%;净亏损达9.26亿元,较2023年盈利2090万元大幅转亏。对比行业其他新茶饮上市公司,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和古茗均保持快速增长,沪上阿姨虽业绩下滑但仍保持盈利。
作为新茶饮行业的“第一股”,奈雪的茶曾经先声夺人,如今却逐渐被后来者甩在身后。
公司在公告中将业绩下滑归因于三方面因素:首先,2024年整体消费市场疲软,消费者更加谨慎或目标性消费;其次,线下购物中心等消费场景人流尚未完全恢复,需求收缩;最后,新兴品牌和跨界品牌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导致奈雪门店收入承压。
除行业共性因素外,财报显示奈雪单店效益明显下滑。2024年门店客单价为26.7元,较上一年减少2.9元;单店日均订单量从344.3单跌至270.5单,降幅达21.5%。收入减少的同时,成本却逆势上升:材料成本为18.09亿元,占总营收的36.76%,比2023年增加了1.1亿元;员工成本为14.35亿元,占比29.16%,同比增长3100万元。
面对困境,奈雪的茶已采取调整措施。
首先是优化加盟政策,将单店投资预算从之前的98万元起降至58万元起,门店面积也缩小至最低40平方米,且咖啡、烘焙等品类可灵活选择。显然,这是吸取此前高门槛加盟导致发展乏力的教训,但即便如此,其加盟成本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增长速度依旧缓慢,2024年新增加盟门店仅345家。
其次,奈雪推出了“奈雪Green”轻食店型,主打轻饮轻食,强调全时段供应、营养均衡与精致工艺,客单价在23.8元至28.8元之间。奈雪CEO赵林表示,传统茶饮店难以在写字楼生存,因为茶饮非刚需,而轻食模式更适合写字楼白领的需求。
这一策略虽逻辑自洽,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品类认知不足、供应链及成本管理压力,以及难以形成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在调整成效尚未显现的情况下,奈雪的茶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试图寻求新的增长点。
发布于:山东省天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