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我在一个旧书交易网站上看到几本国营长春食堂的老菜谱正在出售,价格都挺高,动辄几百元。其中一本1956年出版的《二百样菜的做法》旧菜谱,竟然标价高达365元。从卖家上传的照片来看,这本菜谱已经非常古旧,纸张发黄,年代感十足。
还有一本1959年出版的《粗粮细做》,当年定价只有1毛1,现在却卖到了300元。书中详细介绍了百余种粗粮的精细烹饪方法,内容相当丰富。此外,还有几本国营长春食堂的老菜谱,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反映出这些菜谱的收藏价值不容小觑。
显然,这个“国营长春食堂”并非普通食堂。事实上,它是70多年前长春规模最大的食堂,更早时候这里还是伪满时期鼎鼎大名的中央饭店。历史回溯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位于新京丰乐路(现长春重庆路)的中央饭店老板刘仁斋仓皇逃离,饭店只剩下一座破败的空壳。饭店闲置了几年,中间曾被长春市公安局等单位短暂使用。
展开剩余78%1950年,一份《关于在东北主要矿区及较大城市成立国营食堂》的文件下发,终于让这座风雨飘摇的中央饭店焕发了新生。“国营长春食堂”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的国营食堂之一,最初营业地点在马路对面三中井百货一楼(即现长春百货大楼旧址),后来才迁回中央饭店的老址。
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经济条件有限,很难经常去饭店吃饭。虽然名为国营食堂,仍需付费。刚开始,食堂主要制作易于储存的干粮、酱菜等食品,支持抗美援朝战士和一汽建设项目(当时一汽厂称“六五二厂”)。史料记载,一汽建厂竣工典礼上,国营食堂有50名员工获得荣誉奖章。
关于食堂对一汽建设的支持,有说法认为开办了“营养食堂”,也有人称这项服务由国营食堂的分店——东风饭店承担。不论哪种说法更准确,国营长春食堂显然承担了重要的项目保障任务。
随着声誉渐长,最初设在长百一楼的食堂场地不敷使用。1952年,市公安局等单位搬出,经过简单整修后,1953年8月15日,长春国营食堂正式迁入原中央饭店大楼。经过装修改造,食堂经营面积一度扩大至6000多平方米,成为当时长春最大、唯一的国营食堂。
一楼和二楼作为营业区,一楼以大众餐饮为主,设有小吃部、馄饨部、包子部和饺子部;二楼则环境更高档,有四个中餐厅和一个外宾厅。三楼主要是办公区和职工宿舍。据说二楼当时被称为“国二”,是非常高端的就餐场所。
1950年代,全国粮食普遍短缺,尤其是细粮稀缺。长春国营食堂的厨师们便巧妙利用高粱米、玉米、地瓜、黄米等多种粗粮,通过加工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各类美食。开花馒头、锅烙、花卷、发糕、面包、荷花卷……这些菜式正如《粗粮细做》一书所记录,既是实操经验的总结,也为人民公社食堂提供了宝贵参考。
翻看这些菜谱,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那时的百姓可不是随时都能吃上这么丰富的菜肴啊!国营长春食堂的菜谱,甚至成为全国高校后勤系统食堂员工培训的教材,也供机关、部队及其他单位食堂参考使用。足见这家食堂的水平有多高,连大师傅们的菜谱都被视作权威教材。
当年的长春国营食堂不仅具备饭店功能,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除了大量出版菜谱,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和技能活动。1958年1月5日,《人民日报》曾报道国营长春食堂举办的一场猪肉品鉴会,彰显其在食品品质上的专业水平。
从1950年到1959年,国营长春食堂走过了整整9年。这段时间不仅延续了原中央饭店的辉煌,也许还更胜一筹。它不仅在长春享有盛名,所出的菜谱也名扬全国。
1959年,随着时代变迁,国营长春食堂结束了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长春饭店。从此,重庆路上又新增了一颗餐饮业的新星。以上关于国营长春食堂的故事,欢迎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至于国营长春食堂更名后的长春饭店故事,咱们下次再慢慢讲。
发布于:天津市天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